top of page

主題2 從菜市場學歷史(1):

菜市場的時間向度

​菜市場作為認識地方的入口,需要不同學科提供不同觀點與解讀方法。本次課程邀請都市研究、地理學、歷史學、人類學、文化研究等學科領域的學者,分析從不同學科立場所見的菜市場,特別是菜市場經由時間向度所累積或變遷的面貌。

  • 報名日期:即日起至2019年6月5日

  • 上課日期:2019年6月15日(六)

  • 上課時間:9:30~17:00

  • 上課地點:國立成功大學 光復校區歷史系館 2 樓 振芝講堂 (臺南市大學路 1 號) 

  • ​交通指南​

課表

*課程若有變動,將陸續更新於本課程網站,不另公告

09:30-10:00 報到

10:00-10:15

引言:菜市場的時間向度

|黃貞燕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)

|謝仕淵(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)

10:15-11:05

城事成市大不易: 流動與安置之間的城市交易實驗

|黃舒楣(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)

  • 歷史過程中的街與市難以區分,城市往往起源於街市聚集,在交易過程中累積了城市的資本和物資。將探討當代城市治理如何持續面對市場之難以規劃與規範管制,不同部門在各地市場經驗中如何交鋒協商,尋求長期或暫時對策。

11:05-11:15 休息

11:15-12:05

我是市場人:建國市場拆遷下的攤商與紀錄者

|黃子倫(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)

  • 傳統攤商文化、拆遷與市場文化消失的危機以及紀錄者參與對市場氛圍的轉變,藉由上述三者以歷時性方式理解臺中建國市場在拆遷過程,攤商與紀錄者如何形成獨特的共同體——市場人。

12:05-13:30 午餐

13:30-14:20

宜蘭味的殿堂

|林正芳(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)

  • 網路購物大行其道的今天,需要一個人與人可以實體接觸的場所,宜蘭縣最大的傳統市場「南北館市場」販賣的雖是滿足市民口腹之欲的物品,日久,從生理到心理,從物質轉為文化行為,成為「宜蘭味」最堅持的殿堂。

14:20-14:30 休息

14:30-15:20

尋訪台江古早味—從在地食材、飲食文化看菜市場

|吳比娜(飲食文化研究寫作者,城鄉規劃者)

  • 菜市場的食材從哪裡來?反映著周邊地區的歷史、風土,以及在地長久的飲食文化。隨著時間的變遷,許多傳統在地食材消失、不再上市,菜市場販賣的東西也逐漸從各地批發、進口而來。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看,菜市場如何做為在地物產、食材的窗口?具有在地飲食文化的代表性?

15:20-15:30 休息

15:30-16:20

從人類學看菜市場

|張瑋琦(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)

  • 不同規模的菜市場如何反應不同的食物鍊系統,而表現其空間的涵蓋性?如何反應在地的人群網絡關係及族群特性?如何反應現代科技的參與又如何改變菜市場的形貌?

16:20-16:30 休息

16:30-17:00

【總合問答交流】

|黃貞燕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)

|謝仕淵(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)

|黃舒楣(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)

|黃子倫(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)

|林正芳(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)

|吳比娜(飲食文化研究寫作者,城鄉規劃者)

|張瑋琦(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)

|方子維(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 農夫/社長)

|劉育育(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)

bottom of page